以短视频之力,筑普法宣传常态化之基
在信息传播飞速发展的当下,短视频凭借其独特的优势,如广泛的覆盖面、便捷的传播方式和生动的表现形式,已然成为普法宣传的重要阵地。作为一名普法宣传工作者,深入探究如何利用短视频做好普法宣传常态化工作,对于提升全民法治素养、构建和谐法治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内容为王:打造贴合受众需求的普法短视频
1. 精准定位受众群体
不同年龄、职业、地域的人群对法律知识的需求各有侧重。因此,在创作短视频时,需精准定位受众。对于青少年群体,可围绕校园欺凌、网络安全等与他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法律问题展开,以动画、故事的形式呈现,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例如制作以校园生活为背景的动画短视频,讲述主人公遭遇校园欺凌后,如何在老师和法律的帮助下维护自身权益,让青少年感同身受。对于职场人士,聚焦劳动纠纷、知识产权保护等内容,通过真实案例分析,为他们提供实用的法律建议。比如,讲述一位设计师因作品被抄袭,运用著作权法成功维权的故事,使职场人了解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及维权途径。针对老年人,侧重于防范诈骗、财产继承等法律知识的普及,采用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的语言和场景,让他们能够轻松理解。像制作一个老年人在菜市场遇到诈骗的情景短剧,展示诈骗手段及如何运用法律知识识破骗局。
2. 挖掘热点话题与法律关联
热点事件往往能吸引大量关注,巧妙挖掘热点话题中的法律元素,能有效提升普法短视频的吸引力。当某明星因偷税漏税引发社会热议时,及时推出关于税收法律法规的短视频,讲解税收的重要性、纳税义务以及偷税漏税的法律后果。通过对热点事件的法律剖析,让观众在关注热点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学习到相关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再如,当网络上出现某知名企业的商业纠纷热点时,创作短视频解读《合同法》《公司法》等相关法律在商业活动中的应用,帮助观众理解商业行为背后的法律逻辑,提升他们对经济领域法律的认知。
3. 注重内容的实用性与趣味性
普法短视频要想深入人心,不仅要有实用性,还要有趣味性。在讲解法律条文时,避免枯燥的理论阐述,而是将其融入生动有趣的案例或故事中。例如,在讲解《民法典》中关于高空抛物的规定时,创作一个以小区生活为背景的幽默短剧,展示高空抛物引发的一系列惊险又搞笑的情节,最后通过专业法律人士的讲解,让观众深刻理解高空抛物的法律责任。此外,还可以采用知识问答、法律冷知识揭秘等形式,增加内容的趣味性,激发观众的学习兴趣。比如,制作一个“法律冷知识大揭秘”系列短视频,介绍一些鲜为人知但又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点,如宠物伤人的法律责任、好意同乘的法律规定等,以满足观众的好奇心,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法律知识。
形式创新:提升普法短视频的传播效果
1. 多样化的表现形式
除了常见的真人讲解、动画演示外,尝试更多新颖的表现形式。可以采用情景喜剧的方式,将法律知识融入有趣的剧情中,让观众在欢笑中学习法律。比如创作一部以家庭为背景的普法情景喜剧,每一集围绕一个家庭生活中的法律问题展开,如夫妻财产分割、子女赡养等,通过家庭成员间的互动和冲突,展现法律知识的实际应用。还可以运用说唱、脱口秀等艺术形式,将法律条文改编成朗朗上口的歌词或幽默风趣的段子,增强普法短视频的传播力。例如,邀请说唱歌手创作一首关于交通法规的说唱歌曲,并制作成动画短视频,通过动感的节奏和富有创意的歌词,让观众轻松记住交通法规要点。此外,利用VR、AR等新兴技术,为观众带来沉浸式的普法体验。比如开发一款基于AR技术的普法应用,观众通过手机扫描特定场景,就能看到相关法律知识的虚拟展示和案例演示,使普法更加生动直观。
2. 系列化与专题化制作
打造系列化的普法短视频,围绕一个主题或一部法律,制作多个短视频,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例如推出“民法典系列解读”短视频,对民法典的各个编章进行逐一解读,从总则到物权、合同、人格权等,让观众全面深入地了解民法典。还可以针对特定时期或特定领域制作专题短视频,如在“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前后,推出“消费者权益保护专题”短视频,集中讲解消费者在购物、消费过程中享有的权利以及维权途径。在网络安全宣传周,制作“网络安全法律专题”短视频,介绍网络诈骗、个人信息保护等方面的法律知识,提高观众在特定领域的法律意识。
3. 互动式传播
增强与观众的互动,是提升普法短视频传播效果的关键。在视频中设置互动环节,如提问、投票、留言讨论等,鼓励观众积极参与。例如,在讲解完一个复杂的法律案例后,提出问题让观众在评论区留言回答,答对的观众有机会获得小礼品或参与抽奖,提高观众的参与度和积极性。还可以根据观众的留言反馈,了解他们对法律知识的需求和疑问,针对性地创作后续短视频,实现精准普法。此外,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互动活动,如举办线下的法律知识竞赛,通过短视频进行宣传推广和报名,吸引观众参与,进一步扩大普法宣传的影响力。
平台运营:构建全方位的普法短视频传播矩阵
1. 多平台布局
充分利用各大短视频平台的优势,进行多平台布局。不同平台的用户群体和特点有所差异,抖音以年轻用户为主,具有娱乐化、碎片化的特点,适合发布节奏明快、趣味性强的普法短视频;微信视频号则依托微信庞大的用户基础,社交属性强,适合分享具有深度和实用性的法律知识。在抖音上,可以制作一些时长较短、画面生动、以热点话题为切入点的普法短视频,吸引年轻用户的关注。而在微信视频号上,发布一些对法律条文进行深入解读、结合社会热点事件进行全面分析的视频,方便用户在朋友圈分享传播,扩大影响力。同时,还可以在快手、B站等平台发布适合其用户特点的普法短视频,实现全方位覆盖,让不同平台的用户都能接触到普法内容。
2. 平台合作与推广
与短视频平台开展深度合作,借助平台的推广资源,提高普法短视频的曝光度。参与平台举办的各类公益活动、主题挑战等,争取平台的流量扶持。例如,在一些重要的法治宣传节点,如国家宪法日,与平台合作推出相关的主题活动,鼓励用户创作和分享与宪法相关的短视频,平台对优质作品进行推荐和奖励。此外,与平台的创作者合作,邀请他们参与普法短视频的制作和传播。一些知名的短视频创作者拥有庞大的粉丝群体,通过与他们合作,可以借助其影响力,将普法内容传递给更多人。比如,邀请搞笑类创作者拍摄融入法律知识的搞笑短剧,借助他们的幽默风格和粉丝基础,让更多人关注普法内容。
3. 数据分析与优化
利用短视频平台提供的数据分析功能,了解观众的行为和喜好,对普法短视频进行优化。分析视频的播放量、点赞数、评论数、转发数等数据,了解观众对不同类型内容的反馈。如果某个关于劳动法律的短视频播放量较高,点赞和评论较多,说明观众对这类内容比较感兴趣,可以进一步制作相关主题的系列视频。同时,关注观众的留言和私信,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意见,及时调整创作方向和内容。例如,有观众在留言中表示希望增加一些农村土地相关的法律知识,根据这一反馈,及时创作关于农村土地承包、流转等方面的普法短视频,满足观众的需求,提高普法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利用短视频做好普法宣传常态化工作,需要在内容创作上贴合受众需求,注重实用性与趣味性;在形式上不断创新,提升传播效果;在平台运营上构建全方位的传播矩阵,提高曝光度和影响力。通过这些努力,让法律知识借助短视频的翅膀,飞入寻常百姓家,推动全民法治素养的提升,为法治社会建设贡献力量。
作者:袁一木 青年编剧导演,河北省经济技术协作促进会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