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各方资源 发挥社会应急救援“+力量”
【编者按】按照“提得准、说得对、办得好”提案工作要求,青岛市政协提案工作办公室联合信网传媒推出“优秀提案背后的故事”系列策划,旨在深入挖掘优秀提案背后的精彩故事,树立典型,凝聚力量,引导广大政协委员提出更加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和可行性的精品提案,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青岛实践贡献智慧和力量。
近年来,各类社会救援力量在事故灾害救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青岛已建成社会应急志愿者救援队伍40支,长期活跃的数量为20支左右。随着社会应急救援力量的迅速发展,社会应急救援力量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愈发亟待解决。
这个问题,也引起了青岛市政协民革界的关注。为此,在青岛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上,青岛市政协民革界提出了“支持社会应急救援力量专业化发展”的提案,围绕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升社会救援队伍整体素质,完善社会救援配套保障提出建议。
民革调研组围绕社会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开展调研,参观了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红十字国际学院联合主办的第十期社会应急力量骨干培训。
社会应急救援力量亟待专业化发展
社会应急救援力量是中国应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社会应急救援力量的引导,强化服务,积极支持和规范其队伍建设发展,有利于推动社会应急救援力量发挥更大作用。
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全年,青岛市各社会应急救援组织共开展救援行动300余次、救助8300余人,参与了包括突发山火扑灭、洪涝灾害救援、液化气爆炸救援、失事渔船救援、疫情消杀防控等重大灾害,涵盖搜救、医疗、供水、大众卫生、赈济、水上救援、心理救援等。
从数据看出,青岛社会应急救援队伍在事故灾害救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总体来看,现有的社会救援队伍,存在救援人员准入门槛低、素质参差不齐,救援队伍缺乏统一指挥、管理机制不完善、社会救援组织经费等保障不完善等问题。
民革界助力社会应急救援发挥“+力量”
为进一步发挥社会应急救援队伍的“+力量”,青岛市政协民革界建议青岛相关部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资源整合各救援力量,统筹考虑社会救援队伍专业特长、人员和装备配备、分布位置等信息,尽快将社会应急救援队伍纳入青岛市一体化应急救援体系建设。依托现有的应急管理平台,将社会救援力量数据接入网络系统,统一调度,提高社会救援力量利用效率。
此外,市政协民革界建议相关部门将社会应急救援力量纳入应急管理部门统一培训体系,组织救援专家定期为社会救援力量开展专业性救援培训,规范训练标准,提升社会救援队伍整体素质。同时,通过进一步完善社会救援力量的配套保障,促进社会救援组织持久发展。
青岛已印发《青岛市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管理办法》。
青岛社会应急救援力量已一体化管理
青岛市市政协民革界“关于支持社会应急救援力量专业化发展”的提案建议,也是青岛市应急管理局的工作重点。
据悉,目前青岛已印发《青岛市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管理办法》。现有的社会应急救援队伍也已纳入一体化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管理,统一经青岛市应急指挥调度平台组织、指挥,实现应急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
此外,青岛还印发了《关于加强青岛市社会应急力量建设发展的实施意见》,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组织社会应急救援队伍开展救援技战术培训竞赛,目前青岛市社会救援力量技战术水平已走在全国前列。
为建立健全救援补偿机制,保障灾害事故抢险救援工作,青岛市应急管理局联合青岛市财政局还印发了《青岛市灾害事故应急救援补偿办法》,明确救援的补偿原则、补偿对象、补偿标准、政策保障等,鼓励支持社会应急力量参与承接公共服务项目建设管理。文/信网记者 顾青青
[page]
关于支持社会应急救援力量专业化发展的提案
提案人:青岛市政协民革界
社会应急救援力量是政府救援力量的重要补充,具有资源丰富、贴近一线、组织灵活、特色鲜明的优势。近几年来,我市社会应急救援力量发展迅速,在应急抢险救援实践中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总体来看,还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亟待在政府引导支持下加以解决。
一、现状及存在问题
截止2022年4月,青岛市已建成应急救援队伍403支约2.5万人(其中:民兵骨干应急救援队伍229支8840人,行业领域专业应急救援队伍132支10473人,社会应急志愿者救援队伍40支2654人),社会应急救援组织呈迅速发展态势,我市社会应急救援队伍长期活跃的数量为20支左右,占总体的一半左右。
据不完全统计,2021全年,全市各社会应急救援组织共开展救援行动300余次、救助8300余人,参与了包括突发山火扑灭、洪涝灾害救援、液化气爆炸救援、失事渔船救援、疫情消杀防控等重大灾害,涵盖搜救、医疗、供水、大众卫生、赈济、水上救援、心理救援等;各类社会救援组织参加各部门各类演练100余次,参与演练队员140人次;参与各类保障行动43次,参与队员人数384人次。
然而,现阶段社会救援力量的发展仍然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等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
一是社会救援资源的整合度有待提升。社会应急救援资源分布具有碎片化的特征,社会应急救援力量与政府应急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以及社会应急救援力量之间的合作互动缺乏常态化和制度化,在灾害发生的紧急状态下难以实现迅速的整合和协调。由于信息和沟通机制不成熟,各社会救援力量缺乏统一指挥和分工合作,缺少明确的行动策略和规划,存在盲目出动、无律救援、无序救援等问题,从而影响了救援的效率,也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
二是社会救援队伍整体素质参差不齐。社会救援多为自发自愿参与,业务学习培训基本靠队伍内“传帮带”,日常训练大多自寻场地开展,训练设施、方法简陋落后,缺乏系统性、专业性技能培训。各救援队伍发展良莠不齐,部分队伍救援专业性严重不足,救援过程不规范,容易造成被救援对象的二次伤害。
三是社会救援组织经费等保障有待完善。由于社会救援组织多属于公益性质,缺乏经费保障,很多救援行动都是“义务劳动”。特别是近年来我市户外遇险案例不断增加,应急救援经常涉及山林搜索、户外攀岩、水上救援等各种专业人员多兵种的联合作战,救援成本靠社会救援力量全部承担压力很大。因资金缺乏,设备老旧落后、救援人员伤病保障不足等问题也普遍存在,导致人员流失和积极性受挫,一定程度上限制社会救援力量的发展,影响救援的效率。
二、建议
一是抓资源整合,提高社会救援力量利用效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发挥应急、民政等部门的综合协调职能,对社会力量参与抢险救援作出制度性的安排。统筹考虑社会救援队伍专业特长、人员和装备配备、分布位置等信息,尽快将社会应急救援队伍纳入我市一体化应急救援体系建设。依托现有的应急管理平台,充分运用大数据、互联网、区块链技术等,通过手机APP,微信小程序等渠道,将社会救援力量数据接入网络系统,强化信息共享、共连,政府可以及时发布灾情、需求等指引信息,社会救援组织可以根据资源需求情况和救援能力进行报名,再由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度,避免无序救援和重复救援,实现协同作战、整体应急。同时鼓励红十字蓝天救援队等龙头型社会救援组织发挥枢纽平台作用,搭建政社、社社沟通的桥梁,加强信息和资源共享。
二是抓能力提升,提升社会救援队伍整体素质。政府牵头,将社会应急救援力量纳入应急管理部门统一培训体系,组织救援专家定期为社会救援力量开展专业性救援培训,规范训练标准。协调各方力量,为社会救援组织提供场地和设备无偿使用或提供租用服务,探索建立政府购置应急装备提供给社会救援力量用于日常训练、紧急救援等活动的工作机制。鼓励发展龙头型社会救援组织或枢纽型救援平台,依托各级各类应急救援协会,引导各社会救援组织开展横向学习交流,不断发展壮大社会应急救援力量。探索设立社会应急救援组织分级评价制度,按照人员规模、专业持证率、活动频率、社会贡献、管理规范等方面进行分级评定和考核,配套适当的奖惩机制。
三是抓配套保障,促进社会救援组织持久发展。完善社会救援力量资金筹措的相关机制,建议通过政府采购服务的方式,让社会救援组织参与承接公共服务项目,通过社会捐赠等多种途径,扩大资金来源。支持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制定有关政策,探索鼓励社会救援组织进行有偿服务,鼓励规模较大、专业度较好的组织开展专业技能培训等方式来实现自我创收,为发展提供持久动力。尽快推动由政府为社会救援参与人员购买保险,并通过财政拨款、公益募捐等力量成立专项基金,专库管理,保障相关人员获得伤残补偿、生活、医疗、康复救助等应得的权益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