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民政厅等五部门关于加强困境儿童心理健康关爱服务工作的通知
各市(含定州、辛集市)民政局、教育局、卫生健康委、团委、妇联,雄安新区公共服务局、团工委、妇工委:
为深入贯彻落实《民政部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关于加强困境儿童心理健康关爱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全面提升困境儿童心理健康水平和身心健康素质,现就做好我省困境儿童心理健康关爱服务工作通知如下。
一、服务对象
心理健康关爱服务对象为困境儿童,包括因家庭贫困导致生活、就医、就学等困难的儿童,因自身残疾导致康复、照料、护理和社会融入等困难的儿童,以及因家庭监护缺失或监护不当遭受虐待、遗弃、意外伤害、不法侵害等导致人身安全受到威胁或侵害的儿童。他们由于受成长环境等多重因素影响,面临心理健康问题,特别是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中的困境儿童,由于缺乏陪伴或难以适应流入地生活等原因,更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迫切需要加强关心关爱。
二、主要任务
(一)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各地教育、民政等部门要围绕困境儿童面临的特殊困难和心理问题开展研究,提升困境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学校要结合有关课程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班主任(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重点关注困境儿童,引导其积极参加班(团)队会等集体活动。儿童福利机构、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依托专业社工、心理咨询师等力量做好机构内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二)普及心理健康常识。各地民政部门和共青团、妇联组织要利用入户走访、主题活动、关爱帮扶以及“知子花开”巾帼家庭教育指导等时机,普及儿童心理健康常识,引导困境儿童父母或监护照料人切实履行好儿童心理健康第一责任人责任,密切关注儿童心理健康。
(三)开展心理健康监测评估。学校每年至少开展1次学生心理健康测评,覆盖在校困境儿童。儿童福利机构、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为机构内儿童每年至少开展1次心理健康测评,一人一档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有条件的妇幼保健机构开设心理行为门诊,配合做好困境儿童心理健康监测评估。
(四)加大心理状况关注力度。各地共青团组织要充分利用12355青少年服务台,以线上线下活动形式对困境儿童心理问题及时发现、充分关注、及时解决。相关部门指导托育机构、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少年宫等机构或场所工作人员,以及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结合日常工作,加大困境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关注力度,重点关注面临学业压力、经济困难、家庭变故、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困境儿童,发现异常要及时与其监护人沟通反馈,加大关爱力度。
(五)及早开展有效关爱帮扶。各地民政、教育等部门要引导困境儿童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掌握一定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加强亲情陪伴和情感关怀。充分发挥儿童主任、学校老师、儿童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作用,为有需求的困境儿童分类提供心理辅导等帮扶服务。民政部门鼓励有条件的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向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及其他有需要的社会儿童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学校要密切家校合作,为困境儿童提供心理辅导和关爱。共青团组织12355青少年服务台心理咨询师开展困境儿童线下减压、心理疏导等服务。突出服务重点,学校要重点关注面临情感危机、家庭变故、校园欺凌等风险的学生,及时开展精准帮扶、重点辅导。儿童福利机构、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至少配备1名专(兼)职心理健康辅导人员,为机构内儿童提供关爱帮扶。
(六)畅通预防转介干预就医通道。各地相关部门要加强协同配合,畅通家庭、学校、社区、12355青少年服务台、社会心理服务机构、儿童福利机构、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等与妇幼保健机构、精神医疗卫生机构之间预防转介干预就医通道。相关医疗机构要开设困境儿童就诊“绿色通道”,提供规范诊疗服务。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和学校相关人员发现可能存在心理异常的困境儿童,要及时向儿童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提出建议,引导其寻求专业帮助。
(七)强化出院儿童跟进帮扶。对患有精神障碍且经过门诊或住院治疗的困境儿童,出院回归社区或学校后,各地民政、教育、卫生健康部门要动员学校教师、妇幼保健医生、儿童主任、志愿者等,对其进行结对帮扶、跟踪服务,帮助其重返校园、融入社会。教育部门要会同卫生健康等部门健全精神或心理健康问题学生复学机制。
(八)搭建心理健康服务平台。各地各相关部门要强化家庭、学校、社会各方责任意识,有条件的地方依托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社区教育机构、城乡儿童之家、少年宫、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机构或场所,设置心理咨询室,协同搭建心理健康关爱服务平台,积极开展有利于困境儿童身心健康的文体娱乐活动和心理素质提升活动,探索支持、引导、培育社会心理服务机构参与提供公益性心理疏导、家庭教育指导和心理健康咨询服务,构建“政府、学校、医院、家庭、社会”五位一体的困境儿童心理健康关爱网络。共青团组织要加强12355青少年服务台建设,完善线上线下服务功能。
(九)发挥专业机构牵引作用。妇幼保健机构、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儿童医院、精神卫生福利机构等发挥牵引作用,加强儿童心理、精神科门诊建设,提升专业服务能力,规范服务流程。各地卫生健康部门要加大政策和资金投入,强化机构硬件设施和人员保障,推进困境儿童心理健康筛查干预服务能力建设,推行以儿童心理和精神疾病干预康复机构为核心、家庭积极参与的干预康复新模式,为困境儿童提供便捷、温馨、高效的医疗服务。民政部门要支持儿童福利机构和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设置心理咨询室,为有需求的困境儿童提供专业关爱服务。
(十)加强基层人员队伍培训。各地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学校、少年宫、儿童福利机构、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等机构或场所工作人员,以及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儿童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心理健康业务培训。教育部门组织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师示范培训、全员培训,遴选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案例,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提升其对儿童心理问题识别、引导和关爱服务能力。共青团组织要组建12355专家人才库,加强心理专业队伍培训和考核。
三、有关要求
各地民政部门要争取当地党委和政府支持,推动将困境儿童心理健康关爱服务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健全工作机制,强化政策措施,统筹推进相关工作。相关部门要密切沟通配合,推动关爱服务对象范围向有需要的留守儿童、流动儿童拓展,加强信息共享和动态监测,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加强儿童心理健康关爱服务工作宣传,及时挖掘正面典型案例,采取多种形式营造全社会关心关爱儿童的良好氛围。
河北省民政厅 河北省教育厅 河北省卫生健康委
共青团河北省委 河北省妇联
2024年5月29日